車市寒冬我們說了很多年,受上海疫情的影響,國內車市已然進入到了最冷的大寒時令。原材料大漲、芯片短缺、疫情導致多地車企停工停產。乘聯會數據,3月狹義乘用車銷售量同比下降10.5%,4月數據無疑更糟糕。
身處疫情中心的上海、長春主機廠因防疫要求被迫停產實屬無奈,但多地車企也紛紛因芯片和上海零部件工廠斷供而受牽連需停工,讓整個國內車市大大感受了一番因疫情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的蝴蝶效應。
顯性表現:漲價潮波及范圍廣
從去年年底開始,因原材料的上漲,純電車企紛紛宣布漲價,拒不完全統計,宣布漲價的新能源車企多達20多家,設計車型40余款。
其中特斯拉無疑是對原材料價格最敏感的車企之一,這可能與其策略有關,之前馬斯克就說過,特斯拉的策略是將利潤全給消費者,希望以量換取更低的成本,最終持續降價,惠及用戶,以此來搶占市場,幾輪調價之后,Model 3取消了前驅版本,最便宜的后驅版價格來到了27.99萬。
新勢力中的理想汽車、小鵬都在3月底先后宣布漲價,就連在3月宣布不會漲價的蔚來汽車都食言,在近日也宣布蔚來漲價1萬元,面對質疑,李斌也只能無奈以“迫不得已”做回應。
就連宏光MINIEV這樣曾經3萬級的小車都隨之漲價,五菱Nano全系和寶駿KiWi EV系列,漲價幅度在4000元到8000元之間。本月,宏光MINIEV推出了GAMEBOY版本,吸引男性用戶的同時,配置也隨之增加。
當然,受原材料影響的不單單只有純電車型,奔馳寶馬也相繼宣布部分車型上調售價,不過據我們走訪經銷店了解,他們的漲價幅度并不明顯,并且僅限于大部分緊俏進口車型。
疫情本就大面積停擺,還遇上海外能源局勢緊迫,汽車金屬原材料、芯片等價格居高不下,這些環境都注定了今年有史以來真正的水逆。
隱性心態:積極應對,切忌躺平擺爛
日前,繼3月狹義乘用車同比下降10.5%后,乘聯會預計,疫情對4月車市影響將進一步加深,綜上所述,4月狹義乘用車零售銷售預計為110萬輛,同比下降31.9%,延續了此前下降趨勢。
而按照目前的疫情發展,汽車行業的寒冬還遠遠沒有過去。上海、吉林、沈陽等地作為疫情中心,聚集了上汽集團、一汽-大眾、一汽-豐田、特斯拉等頭部車企,占全國造車總產量的20%。尤其是作為上海最為重要的兩家車企,上汽以及特斯拉都受到了非常嚴重的疫情停擺影響,目前上汽和特斯拉都在4月19日恢復閉環生產。
理想、蔚來等車企也表示因疫情工廠產能受到了十分眼中的影響,蔚來ET7的交付日期一再被延遲,而理想則表示正在積極恢復產能,將新車交付延遲周期控制在三周內,也算給用戶了一個交代。與此同時,理想創始人李想也表示出了對以前從不需要管理和擔憂的五級、四級、三級零部件供應商他們在疫情中的存續問題的擔憂。表示會協助二級供應商對他們給予幫助。
比如前幾日就有消息稱,廣汽本田、廣汽豐田、東風日產等整車廠都因零部件的供應問題,出現部分產線停產、半停產、減產。而我們在多個投訴平臺發現陸續有消費者對品牌延遲交付的投訴,其中并不乏哪吒和比亞迪等熱門車企,這些消費者的訴求大多希望廠家盡快交付,而不是退貨。
產能的縮水,也很快投射到了終端市場。我們在對經銷商的走訪中發現,目前車市明顯遇冷,主要原因是經銷店普遍庫存不足,終端并無優惠,而新能源市場的普遍提價也讓消費者認為當下并不是購車的好時機。
值得一提的是,多加經銷店告訴我們,目前因為產能和價格等原因,市場并無人氣,但買主需求還是有的,所以他們認為對于經銷店來說,當下甚至接下來幾個月的重點都是收集客情,等到上海、吉利等城市社會面清零,以及國際形勢的穩定,加上金九銀十的傳統旺季的來臨,到時候需要一定會集中釋放。
